设计师相关报道
回归建筑设计的本质——崔愷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阿迦汗建筑奖的研讨会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建筑师获得国际大奖的项目大都是一些小项目,有的甚至是偏远地区的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
在中国大规模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由国际知名建筑师设计的项目外,许多城市建筑甚至是标志性建筑,都很难在国际上获奖。相反,有些建筑还引来了很多质疑。
“大小建筑”的反差
崔愷介绍说,近年来,国内一些青年建筑师在偏远地区做的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关注。比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在云南丽江和福建永定做的两个项目就获得了国际大奖。李晓东在丽江做的玉湖完全小学项目获得了2006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在永定做的下石桥上书屋项目获得了2010年阿迦汗建筑奖。
目前,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获奖的项目大都是小项目。为什么获得国际大奖并在学术界得到认可的项目不是城市中的重点项目?这种“大小建筑”的反差现象让崔愷联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就是说,中国优秀的建筑先在农村中出现,然后向城市发展。
回归建筑本体成获奖主要原因
在谈到是否存在不同的东西方建筑文化审美标准,这些标准是否会影响“大小建筑”获得国际大奖时,崔愷说:“这些不是影响‘大小建筑’获得国际大奖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虽然东西方的建筑文化存在一些差异,但建筑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基本美学上,东西方对建筑的认识是一致的。他并不认为国外建筑界人士对中国建筑的种种看法是因为国内外文化标准不一样而产生的。
在中国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的商业化倾向普遍存在,原创精神缺失,项目质量不高。同时,也出现了建筑在建成后不符合设计本意的现象。
除了商业化倾向外,还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例如,为了领导的政绩或者开发商的利益。崔愷说,这些因素都干扰了建筑的设计本意,使建筑失去了本质的东西和原有的价值。
而那些在偏远地区的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则摆脱了这些因素的干扰,回归了建筑本体。首先是因为偏远地区建筑的使用对象大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能力干涉建筑师的设计本意。其次是因为资金有限,所以建筑师一般会精打细算,省去不必要的装饰或一些夸张的表达,使建筑的功能简单、造型简约。崔愷表示“我认为,回归建筑本体应该是小项目获得国际大奖的主要原因。”
为弱势群体服务
积极做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使中国建筑师在业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做这些项目都是公益行为,不仅没有设计费用,还要花很多精力。崔愷向记者介绍了几位他觉得特别值得尊敬的建筑师及他们做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的故事。
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吴恩融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无止桥的活动。此项活动是在我国西部农村中帮助村民修桥,建小学。吴恩融和他的团队不仅负责设计工作,还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此举带动了许多青年建筑师和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目前,吴恩融和他的团队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为偏远地区做一些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
崔愷告诉记者,国际上有阿迦汗建筑奖,国内有由《南方都市报》设立的建筑传媒奖,其宗旨也是为了表彰扶贫项目或公益项目。
担任过两届建筑传媒奖评委的崔愷表示,设立这一奖项是为了表彰“走向公民的建筑”。他说,有很多获奖项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都市实践事务所为万科集团在广州做的一个廉租住房项目——土楼,还有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农民工宿舍。
除此之外,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设计的农民自建屋,台湾建筑师黄声远在台湾宜兰设计的建筑,着名建筑师刘家琨和李晓东设计的建筑,都是关注了社会上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设计风格颇具特色。
其中,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故事令人敬佩。从台湾“9?12”大地震后邵族社区的重建到“5?12”汶川大地震后马尔康的重建,谢英俊的行为得到了建筑传媒奖评委的高度认可。谢英俊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他建立的轻钢结构营造体系,并将其与当地材料、施工工法结合起来。崔愷说:“谢英俊不仅负责设计工作,还亲自参与项目建设,并成立了一支由邵族人组建的施工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崔愷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思考和借鉴。
建筑师要有公民意识
“小建筑”与“大建筑”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虽然获得国际大奖的“小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大建筑”不同,但同样值得关注和尊重。尽管“小建筑”不能代表中国建筑的主流,但却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反思,即建筑师如何在当今有些浮躁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例如,是否应在政府兴建的大型广场上为公众设计一些人性化的休闲纳凉场所?在行政办公楼的设计中,除了追求气派的外表外,更应关注环境的设计。
崔愷以大剧院为例解释道,建筑师不仅应该将大剧院建设成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还应该为公众提供优雅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欣赏环境。在商业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考虑到商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打造城市的活力空间。
崔愷认为,这些都属于建筑师的公民意识。他希望建筑师不断增强自己的公民意识,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提供优质的、专业化的服务,让城市和建筑健康发展。